在黔东南重叠的山峦间,生活着众多少数民族。作者自驾探访当地的原始村寨,用一个月时间,记录散落在大山深处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手工艺。
接下来,就随我们一同前往黔东南,领略白领苗寨的丹寨蜡染工艺,与锦鸡苗族捉稻田鱼、跳锦鸡舞,在侗族婚宴上听一曲侗族民歌……
苗族的蜡染制作技艺历史悠久,丹寨式蜡染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丹寨蜡染仅存于白领苗支系中,蜡染服饰是当地最鲜明的特点。蜡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名远扬,而丹寨蜡染的核心区域基加村因道路闭塞,旅游业并不发达而少为人知。
基加村是一个传统白领苗村寨,因为村寨的一个大学生牛牛把她家多余的房源放到了网络上面,这里开始陆陆续续有游客,尤其多的是外国游客,他们口口相传,感觉就像探访贵州大山里的隐秘部落。
基加村因群山的阻隔,其传统风俗保存完好。迎接饥肠辘辘的我们是一餐正宗的苗家美食,苗族人喜好酸食,晚餐是以酸汤为主。苗族酸汤的做法是以米汤或者清水为底,在其中放入自制的酸汤底料,并向锅中放入苦笋、广菜、韭菜等时蔬,制成酸菜,同时配上一碗辣椒制成的蘸水调料,酸辣可口。
牛牛的妈妈是基加村当地画娘,闲时在家画蜡,我们一起观看了传统蜡染的制作工艺。只见牛牛妈妈不需要线稿,直接使用蜡刀开始创作。不借用任何辅助,仅凭经验就可以在布上绘制出漂亮的直线与弧线。淡黄色的蜡液迅速地凝固。牛牛妈妈此刻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画蜡中,安静的工作坊中只能听见蜡刀在布料上划过的声音。
牛牛妈妈在画蜡
我们也在牛牛家了解到很多关于蜡染的知识,一般一幅中等规模的作品需要花费数周的时间进行上蜡。上蜡完成后第二步是染色,将制备的蓝靛膏放入染缸中,按照比例加入清水与米酒,制成染料,把画好的布片浸泡至染料中进行染色。布片被卷成桶状,防止彼此之间粘连,用线穿起来挂在木架上,再完全浸入染缸中。
浸泡染色需要两至三天时间,期间画娘必须不停地将布匹捞出,悬挂在染缸上方的木架上进行氧化,然后再放入染缸中。染缸中的布刚捞出来时呈黄绿色,经过30分钟的氧化逐渐变成蓝色。布料颜色的深浅由染液多少以及氧化次数决定,深蓝色的布需要重复以上过程数十次才能得到。染缸时常需要维护,也就是当地人所说的养缸,如果长期放置不管或配比不当,染缸会“死掉”。
蜡染最后一步是脱蜡。染好的布片经过晾晒后,放入大铁锅中浸煮,凝固在布片上的蜂蜡经过高温熔化脱离布片,处理后的布片放在冷水中清洗,随后再次放入铁锅中浸煮,以上流程反复数次以确保蜂蜡完全脱落。脱蜡后将布片挂在栏杆上晾晒,晒干后即可得到蓝底白花的蜡染画片。
牛牛家的蜡染作品
牛牛还带着我们一起徒步到鲜为人知的瀑布深潭,一路上我们在当地人的带领下尝试了很多奇奇怪怪的野果子,比如地雷果是一种吃了能够让舌头变紫的甜蜜果实。这些东西要是没有当地人,真是不敢尝试。我们也在徒步过程里了解到这个大山深处的苗家姑娘童年的日常,在自然和山水之间自由成长。
这是我们去过的贵州最深处的村庄,从国道拐进乡道后还要行驶20多公里,看起来不长的道路一路向上开却需要2个多小时。当到达麻鸟村时路上所有的不安和折腾都变得值得了,我们仿佛进入了一片世外桃源。这里是锦鸡苗族的故乡,他们是苗族的一个分支,因崇拜锦鸡并在重要节日和祭祀活动中跳锦鸡舞而得名。
大山里的麻鸟村
在苗族的上百个支系中,锦鸡苗族居住得比较高,麻鸟村就是这样一个在大山深处的锦鸡苗族村寨。小小的村庄有4项非遗、3个国家级非遗。也许正是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处于大山深处的深处,才得以保存传统的民族文化。
麻鸟村位于群山之巅,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是山景房,视野优越。很难想象在大山深处的村庄,还有100多户人家。我们到来时刚好也是村里稻田鱼收获的季节,不少村民已经开始准备过新米节。
麻鸟村的先民在深山里开垦的稻田
老村长带着我们从麻鸟村沿着大山梯田一路向下走,边走边抓蚂蚱,这些蚂蚱是我们一会儿抓稻田鱼的诱饵。稻田里乍一看只有稻子没有鱼,直到村长拨开稻田,丢了几只蚂蚱进去后不一会儿就有鱼群过来。
抓稻田鱼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钓鱼,还有一种利用蚂蚱这样的诱饵把鱼引过来后用箩筐迅速筐住,观看了老村长的演示后我们也期待地下到稻田里。没想到实操难度很大,鱼很聪明。稻田水非常冷,站在水中不久就因双腿受不了寒冷而放弃,多亏有老村长用鱼竿钓了好多稻田鱼,我们才有这山中的美味可吃。
麻鸟村也是锦鸡舞的发源地,2006年,锦鸡舞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每当村寨有重要的节日,村里的少女和妇女就会身穿麻鸟形超短裙随着芦笙翩翩起舞。表演时男性吹奏芦笙于前领舞,女性排成一字长蛇队跟在后面,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跳。此时,妇女头上的银饰锦鸡跃跃欲飞,银角冠一点一摇,腿边花带一飘一闪,百褶裙脚边的洁白羽毛银浪翻飞,貌若锦鸡亮翅翩翩漫舞。
麻鸟村四滴水芦笙与锦鸡舞一样声名远扬
民间锦鸡舞的芦笙曲调丰富,有乐曲一百多首,演奏起来轻快流畅,优美动听。锦鸡舞表现了苗族人民温和娴静的性格,凸显着苗族人民古老而绚烂的文化,是民间舞蹈中一枝烂漫的山花。
在黔东南黎平县的崇山峻岭中,有一个名称与风光一样俊美的村寨,叫做流芳村。这里居住着183户,全是侗族,他们居住在全木制杉木结构的吊脚楼里,楼顶铺盖着小青瓦。
来到流芳村的第一顿晚餐是参加一场侗族的婚宴,于是我们赶紧准备红包去赴宴。侗族婚礼的仪式都在早上或上午,新郎家浩浩荡荡的亲友团抬着乳猪、挑着谷子等过来。女方家则会在寨门处设拦门酒,需要男方那边对几个回合的进寨歌,对赢了才能进入村寨。
来到主人家院子已经高朋满座,院子不够大,于是酒席的桌子就摆到了门外的稻田里和小路上。小孩子们在收完稻谷的田里玩游戏、奔跑,大人们则围着桌子吃饭聊天,50多桌酒席同时开宴热闹非凡。流芳村的喜宴全村人都会参加,食物都是当地地道的美食。
吃完饭漫步回来遇到满天星和银河,同行的侗族阿姨乃健云指着最亮的那颗星星忍不住放声歌唱一首和星星相关的侗族恋爱歌曲。我们在流芳村这两天里发现了这名看起来很普通的侗族村妇乃健云实则多才多艺,她是村里的歌师,在相处时她随时随地都会唱起侗歌,走在田野里或者夜晚在走廊休息聊天时,我们时常被这些生活里的歌声深深吸引。有些歌是传统侗歌,有些是乃健云现编的。
乃健云和她的民宿
乃健云不仅侗歌唱得好,还会织布、染布、绣花,人也很勤快。不仅带着我们去烧烤、玩,还扎染了一个被套,准备国庆深度游时需要蓝染的手帕等。如果深入侗寨,你会发现侗族姑娘个个都非常热爱生活且多才多艺。
在流芳村我最喜欢的是它的鼓楼和青石古道。和其他侗寨大部分鼓楼是重新修建的不同,流芳村鼓楼有600多年的历史,经历漫长时光的鼓楼如今依然耸立在寨子中央。从鼓楼穿过村子可以走到一条嘉庆年间修建的古石古道。古道沿着村子穿过稻田和森林一直延伸到山另外一头,沿着古道拾阶而上可以俯瞰流芳村,远山、稻田和全木制杉木结构的吊脚楼村寨仿佛是一张秀美的画卷展开在眼前。
流芳村600年的鼓楼
流芳村和其他侗寨不一样的是这里保留着一大片完整的水上粮仓,据统计这里的水上粮仓有98栋,流芳村的水上粮仓有300年历史,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一个粮仓,粮仓下面是水可以养鱼养鸭子,同时通风和防火,也是存放棺材的风水宝地。水上粮仓集结了侗族人民的劳动智慧,和居住的吊脚楼互相呼应。
虽然每个村寨的习俗与历史都不尽相同,但是在这些村子里我们感受到了村民一样的淳朴善良和热情。有闲逛时会遇到拿着橘子热情地问你要不要吃的姐姐,也有邀请你去她家做客吃饭的陌生奶奶,或许这些人,才是大山深处最珍贵的财富。
声明
“热丽七”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存在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